胃脘痛,简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也是当代人的多发病。
本症在《素问》中称“胃脘当心而痛”,《景岳全书》称“心腹痛”,《寿世保元》称“心胃痛”。按其病因病机,可分为虚痛、气痛、热痛、寒痛等等。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心痛、心下痛等,亦多包括胃脘疼,但本症应与真心痛相鉴别,后者疼痛常在左侧胸膺部,每突然发作,疼痛剧烈,或心胸闷痛窒塞,难以忍受。疼痛可向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放射,即所谓“心痛彻背”。病情严重者则如《灵枢-厥病》篇所描述:“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其预后和治疗,与胃脘痛截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伤寒论》中大结胸证之心下痛与本症虽同属心下,但受邪性质和部位大小有别。大结胸疼痛部位为心下至少腹,本症只限于上腹部。前者为风寒之邪内传化热,水热互结所致,后者多见于内伤杂病。
一、胃病的常见证候
1、脾胃虚寒胃痛
胃脘隐隐作痛,绵绵不绝,食少纳呆,泛吐清水,喜按喜暖,饥饿时痛甚,得食稍减,遇冷则剧,畏寒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其痛时轻时重,数年不愈,严重者可兼呕血或便血。偏于气虚者,可见面色不华,形体消瘦,倦息乏力,食少纳呆,甚则兼见少腹坠胀,久泻不禁,脱肛。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滑,脉沉迟或濡弱。
象数参考:80·或70·60·20
最好根据每个人体质,个性化配方
2、胃阴虚胃痛
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唇燥,嘈杂如饥,或饥而不欲食。可见干呕呃逆,甚则噎膈反胃,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兼数。
象数参考:·
最好根据每个人体质,个性化配方
3、肝郁气滞胃痛
胃脘胀满攻冲作痛,连及两胁,胸闷痞塞,喜长叹息,食少纳呆,嗳气泛酸,或见呕吐,大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脉弦。
象数参考:40·70·20
最好根据每个人体质,个性化配方
4、食积胃痛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酸臭,恶闻食气,恶心呕吐,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象数参考:·40
最好根据每个人体质,个性化配方
5、肝火犯胃胃痛
胃脘烧灼疼痛,痛势急迫,疼痛拒按,喜冷恶热,烧心泛酸,口干口苦,甚则呕吐苦水,或兼见吐血、便血,烦躁易怒,便秘溲赤,舌红苔*,脉弦数。
象数参考:·
最好根据每个人体质,个性化配方
6、瘀阻胃络胃痛
胃脘疼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可兼见吐血便黑,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象数参考:77·
最好根据每个人体质,个性化配方
7、寒邪犯胃胃痛
胃脘疼痛较甚,得温痛减,痛时常兼恶寒,或呕吐白沫,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白,脉紧。
象数参考:80·60·50
最好根据每个人体质,个性化配方
二、胃病的鉴别分析
脾胃虚寒胃痛,与寒邪犯胃胃痛
皆属寒证,疼痛可得热而减轻,但有虚实之别。前者多由素体气虚,或久病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胃失温养,胃痛隐隐,病程较长。后者多为寒邪外侵,内犯脾胃,或过食生冷之食,胃痛暴作,病程较短。两者舌脉都呈虚寒之象。治疗宜温阳脾胃,温胃散寒。
肝火犯胃,与胃阴虚胃痛
皆属热证,可见口干、便秘、舌红、脉数等症。但病因病机亦有不同。
前者或由肝郁气滞胃痛转化而来,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犯胃;或由过食辛辣、肥甘厚腻,及用过温之药,蕴成内热;或感受热邪,化热内传胃腑,热雍脉络,气血失调,导致胃痛。后者多由胃病迁延日久,损及阴血;或热病耗伤胃阴所致。
其辨证要点,肝火犯胃,胃痛因火性急迫,故胃痛发作较急,痛势甚剧,常兼口渴引饮,面红目赤,呼吸气粗等实热征象,治疗宜泻热解郁。胃阴虚胃痛,因津液亏损,胃失去了儒养,脉络拘急不舒所致,故是隐隐痛,痛势较缓,常兼有口干不想饮水,手足心热等阴虚之象。
肝郁气滞胃痛,与瘀阻胃络胃痛
皆属实证。导致气滞的原因主要是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不通则痛,痛无定处。其特点为痛而兼胀,并伴有胸胁胀满,嗳气等症。气滞不愈,久必及血,或胃痛迁延损伤络脉,瘀血留阻。因而痛处固定不移,其特点为痛如针刺,并伴有呕血便黑,舌紫等之象。临床上应结合证情,辨证施治,肝郁气滞宜疏肝理气和胃。
食积胃痛
亦属实证,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嗳气呕吐,嘈杂泛酸,多有暴饮暴食的病史。食滞与气滞胃痛的辨证要点:前者胃脘胀痛拒按,兼见恶食,嗳气腐臭或酸腐,舌苔厚腻等伤食症状。
后者胃痛连及两胁,或兼胸胁胀闷不舒等气机失调症状。且胃痛每于情志不舒时发作或加重,嗳气泛酸,而无腐臭气味,亦无厚腻舌苔等。食停积胃痛,治宜消食导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