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的盗宝者
[导读] 去年7月,福建警方在福建漳浦杏仔村码头破获一起非法盗捞海底文物大案,现场抓获一个“盗宝集团”,其中本村村民2人,外地潜水员3人。” 位于广东南澳岛外“三点金”水域的“南澳Ⅰ号”古沉船,同样吸引着水下盗宝者的注意。 中国南海海域与地中海、加勒比海,并称世界“三大沉船坟墓”。有学界猜测,宋元以来,10 万艘古沉船在此沉没。由于船的装载量大,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装载上万件瓷器,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香瓷之路”。而今,这条布满沉船宝藏的古代海路,再次吸引了大批盗捞者蜂拥而至。 摄影师肖诗白在海南琼海遇到的一位年轻渔民。他跟他的同伴从海南临高前来捕鱼,顺便看看能否打捞到一些海捞瓷。在杳无人烟的南海上,一些人禁不起利益的诱惑,从淳朴的渔民,变为铤而走险的“海底盗宝者”(4/10) 中国最南端的南沙群岛海域,摄影师肖诗白从一个荒无人烟的无人岛,走向大海。没走多远,他发现脚下的海床凹凸不平,异常难走。他弯下腰,居然发现海床上布满了古代瓷器的碎片,从花纹看,是青花瓷,从形状分析,可能来自于碗、碟、罐、壶等器皿。他拾起一块碎片,发现瓷片已被海水严重腐蚀,釉已褪色,表面形成一层粗糙的氧化物。“如同摸iPad的背面,有颗粒感”, 肖诗白回忆说。 肖诗白捡到的瓷器,被称作“海捞瓷”。从南宋时期开始,中国瓷器大量出口,北接福建、广东、广西,南至海南的南海地区成为海上枢纽,成为中国商船必经之路,一些商船由于海难等原因在此沉没,所载瓷器打捞出水后,被命名为“海捞瓷”,它们多为宋元明时期销往海外的精品瓷器。2005年起,南海沉船“南澳Ⅰ号”,“南海Ⅰ号”,“华光礁Ⅰ号”,“碗焦Ⅰ号”等在福建、广州和海南被发掘,渔民也开始海底寻宝之旅。这些被掩埋在深厚海泥之下的沉船,直接接触致密的泥沙层,瓷器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釉面亦无丝毫磨损,给人的感觉如同新制仿品。出水后灿然如新,很难相信已被掩埋了数百年之久。在文物市场上,“海捞瓷”埋得越深,越新,越完整,价值也越高。 有资料显示,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现在的20多年里,中国古瓷器价格至少涨了100倍。随着国内明清官窑瓷器价格不断被炒高,民窑精品也都价格不菲,一般收藏者难以企及。“海捞瓷”因为价格便宜,被藏家看好,商家乘机爆炒,价格不断飙升,品相完整的物件由当初的数十元数百元涨到如今数万元数十万元。2005年年底,一批在海底沉睡了数百年的“海捞瓷”首次登陆拍场。在北京的一次拍卖会上,一把元末明初的青花龙纹大提梁壶和一只明洪武釉里红莲口鱼藻大盘,都是“海捞瓷”中难得一见的大型器物,前者以671万元人民币落槌,后者以792万元人民币拍出。 2011年5月,以拍摄野生动物和自然生态见长的摄影师肖诗白走访了南海沿岸三省,其中包括几个水下考古重大项目的所在地,比如南宋沉船“华光礁Ⅰ号”发掘地南海西沙群岛,明代古船“南澳Ⅰ号”发掘地广东汕头南澳岛,清朝沉船“碗礁Ⅰ号”发掘地福建漳浦。期间,他与一些盗捞海底文物的渔民不期而遇,并取得他们的信任,和他们一同出海,捕捉下渔民下水捞瓷的珍贵镜头。 dark 日期:2013/8/24 10:29:20 不是说条款解释应该按照不利于条款制定者解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