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血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护士留言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这样做 [复制链接]

1#

当前临床记录患儿24小时出入液量的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何提高记录精准性?看看下面的内容~

 临床问题在儿童消化内科病房,记录患儿“24小时出入液量”常常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目前,护士多采用口头询问或将A4空白纸提供给患儿家长,简单记录患儿的饮食和大小便情况。护士每班小结,参照其记录结果,作为患儿当日各时间段的出入液量依据,记录在护理病历中。但此方法有不足之处:①记录的A4纸零散,不易保存,不易查对。②记录不规范,没有项目分类,容易漏记。③A4纸张普通,患儿和家长主动记录的积极性不高。④护患之间配合的过程中,患儿家长参与度不够。⑤护士对出入液量的计量方法不明晰,记录不准确、错记、漏记等容易误导医生,使之对患儿病情难以作出准确判断,无法对疾病提出精准的治疗方案。根据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之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如何让消化内科病房的宝爸宝妈们一起参与、配合护士记录患儿的“24小时出入液量”,使出入液量记录更精准呢?我们科室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拟定对策,采取有效措施,使出入液量记录更精准!快来看看我们是怎么做的吧!对策1:精准入量每日摄入量包括每日饮水量、食物中的含水量、输液量、输血量等。1.每日饮水量,用有刻度的容器记录其量年长儿为其提供有刻度的专用量杯;母乳喂养的患儿,指导宝妈们用吸奶器吸出母乳后再用有刻度的奶瓶进行喂养,以便计量。2.食物中的含水量固体类食物用专用电子秤称重后参考食物含水量表计算其含水量。3.输液、输血量根据医嘱及当班实际输入量记录即可。

对策2:精准出量

每日排出量主要为尿量,还包括其他途径的排出液量,如大便及呕吐物等含水量、咯出物(咯血、咳痰)、出血量、引流量、创面渗液量等。1.尿量对于年长儿童,为其提供有刻度的专用量杯计量;对于小婴儿和不能配合的儿童应用尿不湿称重法。先测量干尿布的重量,再测量湿尿布的重量,两者之差即为尿量。2.大便含水量大便用专用称,称重后参考大便含水量来计算液体出量。⑴便秘:含水量约5%~15%,硬度类似老玉米粒。⑵正常排便:含水量约20%~30%,硬度类似面团或香蕉。⑶糊状便:含水量约50%~80%。⑷稀水样便:含水量达80%以上。3.呕吐物和胃肠减压液将呕吐物和胃肠减压液量同样用称重法来计量。4.不显性失水量儿童不同年龄的不显性失水量可参考《儿科学》第九版,如下表:

对策3:精准记录

为了准确记录患儿的出入液量,为医生判断病情提供强有力的治疗依据,我们设计了“住院患儿24小时出入液量记录本”,用来记录出入液量的具体情况。该记录本主色调分别为蓝色和粉色,外观上充满童趣,可根据患儿性别和喜好发放不同颜色和卡通图案的记录本。根据专科疾病特点设置记录内容,包括:进食、饮水、服药、输液、大小便、呕吐/呕血、胃肠减压等等内容,并用不同颜色分别将各个记录项目分隔开来,清晰明了,护患共同对每一次出入液量进行准确的计算并记录,保证了24小时出入液量的精准性。

对策4:护士同质化培训

1.责任护士为记录出入液量的第一责任人,尽量固定一位家长配合责任护士一起完成表格填写。2.固体类食物、呕吐物及大便分别用电子秤称重;液体类用有刻度的容器计量。3.针对儿童非显性失水,护士要掌握其正确的评估方法,其中,计算汗液量时,体温每升高1度,不显性蒸发增加3~5ml/kg。4.每日记录时间段为7:00至次日7:00,为了使24小时出入液量更精准,责任护士指导年长患儿晨7:00最后一次排尿,指导较小患儿家长晨7:00为患儿再次更换尿不湿。讨论小结通过对儿童24小时出入液量记录方式进行改进后,出入液量的记录精准度较前明显提升。同时,“住院患儿24小时出入液量记录本”的设计也体现出了颇多优点:①“住院患儿24小时出入液量记录本”色调柔和,并配有各种儿童卡通图案,充满童趣,符合儿童特有心理特性,受到孩子和家长的喜爱。②内容具体、全面,时间分隔清晰,填写简单、易懂,确保了记录的精准性,为护理病历中出入液量的记录提供了可靠依据。③为年长患儿和家长提供了参与医疗照护的机会,鼓励年长儿和家长积极参与、共同照护。④在责任护士与患儿家长共同完成出入液量填写的过程中,护患之间更加信任,提高了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措施的依从性,提高了病人满意度。⑤适用于居家护理中记录宝贝日常营养状况,为宝贝的营养评估提供依据,值得推广。来源:中国护理管理

编辑:魏李培

审核:张灿灿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